编者按:梦想为舟,奋斗为桨。在校园里,总有这样一群身影,他们或埋首书籍,徜徉学海;或醉心竞赛,勇攀高峰;或投身实践,服务社会。他们心怀热爱,步履不停,在各自的赛道上闪着微光。他们是青春的代言人,是学子身边可亲、可爱、可学的榜样。从今天起,学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他们的事迹,让我们走近他们,感受那份炽热的青春力量。
心怀热爱,光总会照在路上!
——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&一带一路
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纪实
电子信息学院  齐俊辉

暑假的热浪尚未散去,空气里弥漫着忙碌的气息。今年8月至9月,在朱彩兰、张红锋、于海3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我们的团队迎来了数学建模培训。那一个月里,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数据与思维。
我和郝浩洋负责编程与模型实现,许益豪负责论文撰写。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,是打开电脑调试模型,夜晚离开的最后一刻,仍在讨论参数是否合理。白板上写满了公式,桌上堆满了修改过的稿纸。
建模题目往往抽象而复杂,从思路构建到算法实现,每一步都像在“拆盲盒”,充满未知与挑战。记得有一次,模型结果反复不收敛,3个人熬到凌晨2点,才找出问题所在。当那串正确的数据终于出现在屏幕上,所有的疲惫都变成了满足。
9月4日至7日,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正式开赛。那4天,我们争分夺秒、通宵不眠。最终,团队凭借扎实的分析与完整的成果获得了省赛二等奖。那一刻,我们知道,所有的努力都值得。那场比赛,让我第一次体会到——协作不仅是分工,更是彼此信任的力量。

 然而,当团队的荣誉落幕,新的一段征程又紧接而至。
独自上场的开始
9月14日,我正式投入到“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”的备赛中。
这一次,我不再有队友在身边,而是以个人身份参赛。起初,这种转变让我有些不安。以往习惯了团队讨论、共同分析,如今所有的环节都要自己完成——从题目理解到系统搭建,从逻辑设计到代码调试。所幸,在王伟锋、韩磊老师的指导下,我逐渐找到了节奏。老师们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,更在心态上不断鼓励我。王老师常说:“一个人比赛,更能看清自己到底有多强。”这句话成了我备赛时最常想起的信念。
那段时间,白天记录思路、完善流程,夜晚测试程序、修复漏洞。有时候,系统会因为一个逻辑错误而完全崩溃,我便从头逐行排查;有时候,参数计算反复出错,我就查阅资料、对比案例。
韩老师经常在夜里过来看看我,放下一杯热水,说:“遇到问题别慌,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。”那一句轻描淡写的关心,让我在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又重新振作。
慢慢地,我开始享受一个人思考的安静。每一次调试成功的提示音,每一段流畅运行的代码,都像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。原本的紧张与焦虑,也渐渐被一种稳扎稳打的踏实感取代。
那一场赛场上的较量
9月27日,比赛正式开始。
省赛现场气氛紧张,选手们各自忙碌地准备着设备。我深吸一口气,打开系统界面,我开始让自己的设计思路、算法逻辑与创新点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,对题目沉着分析、清晰作答。那一刻,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夜晚的画面——那些反复推敲、焦虑等待的时刻,最终都凝结成了这一刻的自信与笃定。
当程序在现场顺利运行时,我终于放下了心中那块石头。当获悉自己晋级国赛的消息时,我几乎不敢相信。那种成就感不同于团队赛的喜悦,它更安静、更深沉——像是对所有孤独努力的温柔回馈。
我终于明白,真正的成长并不是突然的蜕变,而是一次次在黑夜中选择继续的勇气。
成长的意义
回望整个过程,从团队赛到个人赛,从合作到独立,我像是在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磨炼。
第一次比赛,让我懂得了“协同”的意义;第二次比赛,则让我学会了“独立”的价值。两种力量彼此融合,也塑造了我更坚定的心态——无论未来面对怎样的挑战,我都有信心从容应对。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技能上取得提升,更让我明白了“成长”的真正含义。
它不是奖项的数字,而是一路走来的坚持、勇气与韧性。每一次焦虑、每一个深夜、每一次突破,都是我追光的足迹。
我相信——只要脚踏实地、心怀热爱,光总会照在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