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梦想为舟,奋斗为桨。在校园里,总有这样一群身影,他们或埋首书籍,徜徉学海;或醉心竞赛,勇攀高峰;或投身实践,服务社会。他们心怀热爱,步履不停,在各自的赛道上闪着微光。他们是青春的代言人,是学子身边可亲、可爱、可学的榜样。从今天起,学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他们的事迹,让我们走近他们,感受那份炽热的青春力量。
点亮那束奋进之光
——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速记
人文旅游学院郭莹莹

七月的风裹挟着热浪,吹动着我们备赛的脚步;七月的太阳像一炉炽烈的铜水,把校园浇得发亮。可在我们心里,比太阳更炽热的,是学校为我们点燃的那束光——从7月16日返校集训备赛,到7月30日站上决赛舞台,14天,336个小时,29稿路演文稿,38稿PPT,一段充满专注与坚持的旅程。

对我们而言,这段旅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最终的结果,更在于过程中的沉淀与突破——我们第一次代表江海职业技术学院闯进双创大赛省赛决赛现场,所有的掌声与欢呼,其实都在替我们说同一句话:谢谢,江海!谢谢,老师!
一盏灯——只管向前,背后永远有光
每天清晨6点,天刚蒙蒙亮,钱老师就来接我们了,图书馆6楼的灯光总被我们的脚步提前唤醒。灯亮的一刹那,像学校替我们摁下了“开始键”。6楼的会议室成了我们备赛的“战壕”:摊开的计划书、笔记本电脑里循环播放的PPT、反复修改的路演稿,构成了我们一天的起点。我们知道,灯亮到天明,是学校在告诉我们——你们只管向前,背后永远有光。
备赛的日常简单而规律,作为路演者,我的任务是把项目的核心价值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出来,从语速的把控到重点的突出,都需要在一遍遍的练习中打磨。徐婷婷作为项目负责人,跟着丁湘漪梳理答辩的逻辑框架,她们总能从评委的视角找到项目陈述中的漏洞,然后一起查阅资料、补充数据,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扎实的答案。
夜幕降临后,图书馆的灯光依然明亮。我们常常讨论到深夜11点后才收拾东西离开,走在路上,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的热气,却丝毫不觉得疲惫。尤其是比赛前的两天,团队白天黑夜连轴转,从早上确定修改方向,到中午边吃外卖盒饭边讨论细节,再到晚上对着修改后的 PPT 进行模拟演练,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。既苦又累但是大家苦而不累,每个人都在高度紧张中有条不紊地忙碌,因为我们都知道,这不仅是为了项目能有好的呈现,更是为了实现学校在这个赛事上的新的突破。
一张桌——乘风破浪,一起横渡未知的海
3位指导老师的身影,每天都会出现在6楼陪伴着我们。钱老师总在细节上“挑刺”,这些严苛的指正,实则是帮我们补短板的“礼物”;在蔡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完成了PPT,眼睛都困得睁不开了;陈老师凌晨还在微信语音里鼓励我们,没一会儿,手上就提着一袋夜宵给我们送来。教务处的老师们默默做好后勤保障,让我们无后顾之忧,我们笑着抱怨“被当小孩”,却在一转身时偷偷红了眼眶——原来被惦记,是世上最柔软的铠甲。邵处每天都来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指导我们,经常性提醒我们注意休息,傅校边指导边带来其他院校的参赛经验供我们参考,大家心照不宣,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。6楼会议室这张大大的会议桌,真像是一艘船,载着3个学生,3位老师,一起横渡未知的海。

一场哭——收获关爱,让大家紧紧相拥
出发前的最后一次模拟中,我们曾因失误陷入慌乱,稿子的大幅度变动、专家犀利的提问,似乎都被打乱了阵脚,我急地哭出了声,是傅校一句“不要怕”让大家重新振作。那一刻,我们懂了:团队不是永不跌倒,而是跌倒时有人先伸手,有人递纸巾,有人把灯调到最亮。苏州决赛赛场,当我们完成路演和答辩出来时,心里更多的是一种释然。这段时间的付出,让我们对项目有了远超比赛本身的理解,淌过汗流过泪,在瓶颈处的崩溃,有更好思路时的欢呼,也让我们对团队协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,所有熬过的夜、改过的稿、咽下的委屈都揉碎,再重新拼成四个字:值得,感恩。

一封信——带着新的故事,我们再出发
此刻,我想替我们3人,给江海写一封信——
亲爱的江海:谢谢你把图书馆6楼借给我们当“梦工厂”;谢谢你在深夜仍为我们留一盏灯、一张桌、一声“别怕”;谢谢你用14天教会我们:所谓突破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,而是一所学校的托举和一群人的坚持。未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,都会记得——那年7月,我们曾把校旗紧紧举在胸前,让她第一次在双创省赛的聚光灯下闪耀;那年7月,我们曾被一群老师当成孩子疼,又被他们推向更远的地方。我们会带着这张写着“二等奖”的奖状,去更远的天地攀登更高的山峰。
这次比赛让我们明白,任何突破都不是偶然,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,用坚持和协作垒起的阶梯。未来的路上,这段经历会一直告诉我们:劳动光荣,技能宝贵,创造伟大,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,大家携手总能创造新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