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师者匠心,止于至善。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,学校召开表彰大会,表彰先进,示范引领。这些教师牢记初心使命,坚持躬耕教坛,用热爱点亮学生心灯,用挚爱启智润心,用满腔关爱温暖心灵,引领江海学子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。学校公众号从今日起开设“江海师魂”专栏,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教师事迹。敬请大家关注。
燃十年思政燃灯路
师者如光,微以致远。以生为本,仁爱爱人。
翁紫萍,2014年2月入职江海职业技术学院。她以信仰为明灯、以仁爱为沃土、以创新为耕犁,将思政教育的温情融入日常教学实践,使信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,谱写了一曲“用信仰点亮信仰,以人格塑造人格”的育人华章。
宣讲为灯,让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作为思政教师,翁紫萍深知“率先成为信仰坚定的燃灯者”是育人之基。2023年,她加入扬州市理论宣讲团,深入乡镇社区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。面对基层群众,她摒弃晦涩理论,用方言讲述“孝亲饭桌上的家风传承”“社区养老暖心事”等身边故事,把政策转化为乡土语言。台下老人们频频点头的认可、乡亲们眼中闪烁的理解光芒,让她更加坚信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贴近大众”。

她还将理论传播拓展至线上,积极参与省级乡村振兴在线课程的建设工作,并主持构建了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在线课程,其访问量已突破111万人次。从社区广场到云端课堂,她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,使党的创新理论跨越时空界限,深入群众内心,融入学生学习生活。
仁爱为壤,守护学生心灵成长
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,情怀要深才能滋养心灵。”翁紫萍始终把学生的困惑当作教育的起点。2023年实训周的一个深夜,她收到备战专转本学生的20多条焦虑信息:“老师,我担心没法达成所愿。”深知学生此刻需要的是被看见的温暖,她在凌晨逐字逐句回复,用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”鼓励学生。3个月后,学生以优异成绩升学,第一时间报喜:“老师,是您让我相信努力的意义!”

更让她欣慰的是对理论爱好者的引导。一名热衷研读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生,被她邀请每周开展深度理论对话。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,学生不仅深化了认知,还主动走访扬州革命烈士陵园、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,加入“星火江海”社团,从“倾听者”蜕变为思政课“主讲人”。这份学生的成长蜕变,成为她思政教育中最动人的回响。
创新为犁,打通思政“小课堂”与“大社会”
针对高职学生特点,翁紫萍积极创新教学模式,发起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项目,把讲台交给学生。她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,在触摸历史文物中感悟艰苦奋斗精神;组织学生到康乐社区开展志愿服务,在实践中读懂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内涵。
当学生用短视频讲述“乡村振兴中的青春担当”故事,当辩论赛围绕“躺平与奋斗的时代价值选择”展开交锋,思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,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。她用创新打破思政课的刻板印象,让学生在“知行合一”中成长为有信仰、敢担当的时代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