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> 职教动态

职教动态

职言之语 |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下高职院校“十五五”专业布局与方向抉择

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为“十五五”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,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指明了全新方向。在“十五五”这一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根基、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,高职院校需紧密贴合公报精神,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布局,精准锁定重点专业方向,从而培育出契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一、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对“十五五”发展的核心指引

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,“十五五”时期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推动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,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。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首要重点任务,这充分凸显了产业升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。同时,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任务,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指引。


公报指出,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,这意味着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,同时也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政策导向,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。此外,公报强调坚持人民至上,共同富裕将进入实质推进阶段,这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要关注民生需求,为社会培养更多服务于民生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
二、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策略

(一)深度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


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“十五五”十二项重点任务之首,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专业布局的核心依据。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,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群。例如,围绕智能制造领域,整合机械制造、自动化控制、工业互联网等专业,形成智能制造专业群。通过与先进制造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将企业的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融入教学中,使学生所学与产业所需无缝对接。


同时,关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转型。对于传统机械制造专业,可增设智能制造技术、绿色制造技术等课程模块,培养学生具备传统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,该校与当地一家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合作,根据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,调整了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,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、智能生产线调试与维护等课程,学生毕业后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,就业质量显著提高。


(二)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导向


公报明确将科技创新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,高职院校应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关专业的建设。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,开设相关专业或设置专业方向。例如,设立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,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算法应用、数据标注、模型训练与优化等技能,为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。


加强与科研机构、企业的合作,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、研发中心,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如某高职院校与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合作,共建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,学生在实验室中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,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,还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,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。


(三)契合扩内需与民生导向


扩内需战略升级,以需求牵引、民生导向为主线,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契合这一要求。在消费升级领域,开设与健康、养老、文化旅游等相关的专业。例如,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,增设健康管理、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,培养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和康复指导的专业人才。


关注民生兜底和机会公平,加强面向农村地区、弱势群体的专业建设。在农村地区,开设现代农业技术、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如某高职院校在农村地区开设了农村电子商务专业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,培养了一批懂电商、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人才,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。


(四)适应开放与区域协调需求


公报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高职院校应开设与国际贸易、跨境电子商务等相关的专业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。例如,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,教授学生国际贸易规则、跨境电商平台运营、国际物流等知识和技能,使学生能够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,参与国际市场竞争。


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优化专业布局。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,加强与高端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建设;在中西部地区,根据当地产业特色,发展特色专业。如某高职院校位于中西部地区,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,开设了旅游管理、酒店管理等特色专业,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
三、“十五五”期间高职院校重点专业方向

(一)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


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技术专业:“十五五”期间,随着“航天强国”目标的推进,航空航天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、装配工艺、质量检测等技能。例如,学生将学习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技术,如数控铣削、电火花加工等,能够精确制造出符合高精度要求的发动机叶片等零部件。同时,掌握航天器结构件的装配技术,包括大型薄壁结构的装配、密封技术等,为航空航天产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

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:汽车产业向智能化、网联化方向发展,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应运而生。该专业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集成、传感器技术、通信技术等领域。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各种传感器(如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等)集成到汽车中,实现环境感知;掌握车与车、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技术,如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汽车制造企业、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等单位就业,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设计、测试和运维工作。


(二)信息技术相关专业


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技术专业: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质量的数据,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、存储和管理等技能。学生将学习如何从各种数据源(如传感器、社交媒体、企业数据库等)中采集数据,使用数据清洗工具去除噪声和错误数据,对数据进行标注以便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。同时,掌握大数据存储技术,如分布式文件系统、数据库管理系统等,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存储海量数据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人工智能企业、互联网公司等单位从事数据相关工作,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优质的数据支持。


智能体工程技术专业:智能体技术在机器人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客服等领域有广泛应用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体的设计、开发、调试和优化等技能。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智能体的行为策略,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和行动;掌握智能体的开发工具和平台,如机器人操作系统(ROS)等,能够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体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机器人制造企业、智能交通企业等单位就业,参与智能体的研发和应用。


(三)医疗卫生相关专业


生物医药技术专业: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,对生物医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制药、生物检测、基因编辑等技术。学生将学习生物制药的工艺流程,包括细胞培养、发酵工程、分离纯化等环节,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生物药品。同时,掌握生物检测技术,如免疫检测、分子生物学检测等,能够对生物样品进行准确检测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生物医药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生物医药的研发、生产和检测工作。


老年护理与康复专业: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,老年护理与康复专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、心理护理等综合技能。学生将学习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护理知识,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的护理要点;掌握康复护理技术,如物理治疗、作业治疗等,能够帮助老年人恢复身体功能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养老机构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医院老年科等单位就业,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和康复服务。


(四)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


数字时尚设计专业: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,时尚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,数字时尚设计专业应运而生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建模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。学生将学习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服装、饰品等的设计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设计效果,让客户能够提前体验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时尚品牌企业、数字创意公司等单位从事数字时尚设计工作,推动时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

远洋渔业专业: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远洋渔业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远洋渔船的操作、渔业资源的探测与评估、渔获物的加工与保鲜等技能。学生将学习远洋渔船的导航、通信设备的使用,能够安全驾驶渔船进行远洋作业;掌握渔业资源的探测技术,如声呐探测、卫星遥感等,能够准确评估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数量。毕业后,学生可在远洋渔业企业、海洋科研机构等单位就业,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(一)政策支持与引导


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高职院校根据“十五五”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。对新增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给予资金支持,如设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,用于购买实验设备、建设实训基地等。同时,对撤销与产业脱节的专业给予一定的过渡期政策支持,帮助学校平稳完成专业调整。


(二)师资队伍建设


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,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。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任教师,优化师资队伍结构。例如,某高职院校从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引进了一名高级工程师,担任智能制造专业的实训教师,他将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中,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。同时,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培训,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,了解产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,更新教学内容。


(三)产教融合深化


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,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例如,某高职院校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合作,共同开发了汽车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,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融入课程中。同时,共建实训基地,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场地,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,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。


“十五五”时期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精神,科学布局专业,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、信息技术、医疗卫生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,通过政策支持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产教融合等保障措施,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南路5号 邮编:225101

Copyright © 2023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、考核办公室、职业教育研究所合署 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122 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