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知识

【疫情科普】破解焦虑的心魔——疫情下的过度行为解读
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/4/15 10:49:55    浏览:3714

【作者简介】张玉梅,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,扬州市科普讲师团讲师,二月份赴武汉一线开展心理疏导治疗工作,顺利完成工作任务。

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,传播性强,导致有些人虽然没有疫区接触史、无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,但每天将家里84消毒打扫,酒精喷洒消毒,没有酒精就用酒代替,哪怕没有出去也这样做,这是不是过了。在疫情时注意自我防护不错,但这样就过了导致自己焦虑、紧张、恐惧。普通人遇到疫情时会有这样过度反应,那么新冠肺炎患者是什么反应呢。我第一次方舱心理查房时发现有的患者戴两层口罩,担心别的病人传染自己,连晚上睡觉时都戴两层口罩,跟她交谈发现平素就容易焦虑敏感,对身体关注。有的病人担心手接触东西而反复洗手,有的自己咳嗽一声或他人咳嗽一声,就很紧张恐惧,担心自己新冠肺炎症状加重或担心其他病人传染自己,有的担心发烧会反复监测体温。我以一个反复监测体温举例说明为何会有这些过度行为。我在方舱心理查房时发现一患者拿体温计准备测体温,就主动跟她交谈,她就将她每天隔半小时测的体温记录给我看,体温有35度几、36度、还有37度,她说话的口气就有点烦躁样,“你看这个体温37度,医生还说我这两天可以出院了,我觉得我病还没好,我不想出院。”

我帮她分析,因为她每天监测体温都是正常的,她目前反复测体温说明她焦虑了,与她将发热、咳嗽等同于新冠肺炎的自动化想法有关,所以不停监测体温,只要体温一波动她就紧张担心,尤其体温接近37度时更紧张,一紧张导致她就时不时监测体温,体温如果正常,她会安心点,但这只能短暂解除担心,体温稍为接近37度,她立马就紧张、坐立不安,造成恶性循环。并且她假设如果我测体温不正常,说明我新冠肺炎病没好,需要继续住院治疗,所以她就反复监测体温,如果体温高了就证明她病没好,就可以不出院了,而正是她的不断检测体温导致她更焦虑了,她一看到体温波动,虽然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,但是她一看到体温接近37度时,她就紧张恐惧,伴心慌,越是这样,越强化她病没好的想法,她越要不停地反复去测体温,甚至导致她时不时就测体温,整个注意力全关注在体温上,就很紧张焦虑,造成恶性循环。所以我建议她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她的过度行为、打破恶性循环。

一、科普新冠肺炎知识,尤其有关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后的出院标准。1、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,而她体温监测最近5天都正常。2、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,而她目前一直没有咳嗽症状。3、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变,而她系轻型患者,所以胸部CT 是正常的。4、连续两次痰、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(间隔24小时)。她两次核酸监测都是阴性。满足以上条件者可以出院。她均满足以上条件,所以医生是根据新冠肺炎出院标准建议她出院的,而她是因为焦虑及无安全感而不想出院。

二、认知改变。发热、咳嗽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,而她不经过大脑的思考,自动化将发热、咳嗽症状等同于新冠肺炎。如果不是疫情时期,她出现发热、咳嗽症状可能会想自己受凉感冒了,但在这个疫情时期,她就很紧张了,就自动的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想不得了,我的新冠肺炎还没好或又加重了,遇到发热、咳嗽症状,可以告诉医生,医生会给予胸部CT 、核酸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新冠肺炎反复还是一般感冒,如果监测体温正常且又不咳嗽,那要自我暗示自己已恢复正常,只不过是自己焦虑吧了。

三、行为改变。要觉察到自己反复监测体温行为过度,因体温监测一直正常,可以减少测体温次数,固定测体温时间,可以一天三次,早中晚各一次,如体温连续几天都正常,可以一天两次,监测到隔离期结束。如果体温正常可以改为早晚一次,如果体温监测异常可以咨询医生帮分析以进一步看怎么处理。

四、调节情绪。要觉察到这样反复测体温与她焦虑有关,要主动调节情绪,做深呼吸冥想肌肉渐渐放松训练等,可以追剧看看幽默的视频,或听听音乐自嗨唱歌也行,适当运动,主动转移注意力,不要过度刷手机看有关疫情负面信息,看官方权威有关新冠肺炎信息。与家人朋友多交流。按时休息及平衡饮食。

五、科普自我防护知识。疫情时期,不外出,不聚会,与人接触时戴口罩并一米以上距离,接触东西及饭前便后洗手。

版权所有: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 0514-87579971